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3名志愿者完成采集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他们为素不相识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本报记者韦薇通讯员杨祯 黄晓梅 陆燕霞
小包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南宁市红十字会供图)
乐于助人的壮族姑娘小谢(来宾市红十字会供图)
捐献成功的谭老师 (梧州市红十字会供图)
凡人微芒,点亮希望;生命至上,大爱无疆。这是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以下简称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们的共同心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近日,在广西非亲缘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3名志愿者完成捐献,为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男护士践行治病救人的初心使命
近日,广西某医院的男护士小包在南宁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救助一名患病幼童。
两年前,小包听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李忠清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光荣事迹后,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并决定向前辈学习。2020年,采血车走进桂林医学院,当时还是学生的小包为一名急需血小板的患者捐献了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同时留了约10ml的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干细胞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患者,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今年,小包接到了来自广西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筛配型(低分辨)成功。近日,小包在广西红十字会的安排下进行高分辨配型、体检,并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小包以这样特殊的方式,践行着医护人员治病救人的初心使命。他表示,今后将参加更多的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壮族姑娘用善心送去生的希望
来宾市迁江镇的小谢是一名积极开朗、乐于助人的壮族姑娘。2015年10月,她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今年4月份,小谢接到来宾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希望她能捐献造血干细胞。她没有犹豫,当即答应捐献。
小谢说:“能为一名患者送去生的希望,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虽然等待有些漫长,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近日,在广西非亲缘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的采集室里,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后,约25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小谢的外周血中被分离出来。完成捐献的她笑着说:“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其实跟平时的献血没有多大区别,能够为这名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很高兴,这也是一次珍贵的机会。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90后”教师善举获家人支持
谭老师是梧州市一所学校的一名“90后”教师。早在2017年,还在上大学的他就主动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谭老师终于等来了好消息: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了。
收到通知后,为确保捐献能够顺利进行,谭老师便进入了“备战”状态,规范作息时间,清淡饮食并加强锻炼,让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随时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
在采集医院里,谭老师的母亲陪伴在旁为儿子打气,“听说对方也是一个跟我儿子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是青春好年华的时候,却患上了疾病。儿子做出捐献这个决定,我们全家都很支持。我为有这样一个勇敢而善良的孩子而骄傲”。
“无论是全血、血小板,还是造血干细胞,这些都是可以再生的。捐献的是一滴血,挽救的却是一个不可重来的生命。”谭老师希望,备受病痛折磨的受捐者早日恢复健康,带着新的力量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