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通辽日报
□文图/本报记者 李晶
每天早餐过后,习字两小时是孙玉和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写累了,活动活动筋骨,再去棋牌室玩几把扑克,生活逍遥又自在。在他看来,练习书法比做体操更能锻炼身体和意志,有益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今年80岁的孙玉和来自北京怀柔,两年前,几经儿女劝说,他终于放下“不服老”的事业心,来到儿媳的老家通辽安享晚年,住进位于科尔沁区西顺路的天颐老年公寓。
“有儿有女的谁去养老院?”“住在里面的老人除了吃就是睡,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不得不说,现如今这样想的还大有人在。可住在天颐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却说,这里棋牌室、阅览室、书法室、舞蹈房、健身房、台球、乒乓球、羽毛球、影视厅、理发室等配备齐全,休闲娱乐、健身运动样样都有,他们积极又乐观,晚年生活很精彩!
老年公寓里的“享老”生活
“现在就吃饭是活儿,我们老两口是来享受的。住在这里,既能解除孩子们的后顾之忧,我们也过得自由、舒心。”赵海波今年80岁,夫妻俩从吉林双辽搬来女儿居住的城市养老。她说自己思想比较“前位”,人要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思想不能过于守旧,“老年人的作息和习惯跟年轻人很难一致,天天在一起生活,对于彼此都是负担。”住进老年公寓后,不再被居家琐事羁绊,夫妻俩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研习书法、跳舞、唱卡拉OK、打扑克、下象棋……
对于公寓里的老人们和赵海波夫妻来说,养老不仅仅是吃饱穿暖。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找回年轻时无暇顾及的爱好,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期待与满足,才是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晚年时光。
“起初我是不得已住进来的。”柴华今年79岁,退休前是一名教师。2020年初,老伴去世后,她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由于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两个儿子又远在南方城市,当年4月8日,她搬进了养老公寓。刚来时柴华不爱说话,不参加集体活动,几乎夜夜失眠。一段时间后,她不知不觉地被身边人的乐观和热情所感染,找到几个志趣相投的伙伴,渐渐走出阴霾,变得开朗起来。“思想转变很重要,放下执念,晚年比的是谁更健康、开心。”现在老年公寓才是家,即便回老房子取东西,她也是来去匆匆,不愿多耽搁。
今年85岁的白满良,除了患有“三高”,心脏也不好,五年前罹患脑梗,买菜、做饭成了难题。看着孩子们工作、生活两头忙,她自己提出住进养老院。自那以后,生活规律、按时作息、科学饮食,她发现自己不但身体各项指标稳定了,也有了精神头儿。
人到老年,生活状况各不相同,面对孤寡、高龄、失能等各种问题,特别需要他人的日常照料。高质量的晚年生活,需要亲情的关怀,更需要体面和尊重。快乐生活、营养膳食、社群活动、照护服务、医疗服务、康复服务等,真正的养老是从生活到健康的全覆盖。
品质养老托起最美“夕阳红”
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人到晚年,衣食无忧足矣。儿女们平时忙于工作,围着自己的小家转,除了逢年过节,难得抽出时间陪伴老人。事实上,很多人在退休前的工作和生活很忙碌,退休之后,交往圈子越来越小,生活变得单调乏味,他们更需要精神慰藉。随着年龄的增加,伴侣、老友或病或故去,也更需要陪伴和关注。
天颐老年公寓院长助理马越,学的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北京从事养老一线工作3年后,回到家乡通辽发展。她介绍说,天颐老年公寓是一家医养结合型养老院,总建筑面积约14500平方米,主楼共13层,共设养老床位300余张,其中包含医疗床位60余张,自2020年4月起正式运营。目前入住长者186位,平均年龄84岁,其中有十几对夫妻,百分之七八十为自理型老人。
对于这几年公寓里的变化,马越了然于心。她说,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养老院或福利院里居住的大多是无儿女赡养的老人。事实上,如今的养老机构更注重服务和护理的专业性,这也是大多数老人入住的原因,养老追求的是快乐和幸福,家人随时都可以前来探望。
马越记得,公寓刚启动运营时,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只有几个,现在84人中能占到约20%,不少工作人员毕业于职业院校,或持有护士证、护理证的一线护理员相继加入,养老服务业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为了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还有大学老师来公寓“长驻”实践。
与多年前相比,来养老院真心诚意做公益的人越来越多。有人爱心捐赠放下东西就走,不肯留名;常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体验生活;艺术团体时常来演出,或开展书法、舞蹈等公益培训,月平均至少举办两次大型文体活动。
据公寓里的老人们说,几年前,出门遇到熟人,总刻意回避说自己住在养老院,现在会主动聊起自己的生活,还推荐老友过来住。还有个别老人想住进来,子女却抹不开“面子”,担心背负“不孝顺”的骂名。
马越表示,目前养老一线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大等特点。顺应养老产业发展趋势,养老服务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大事,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加入,前景广阔。她相信,当科学和专业照护的养老理念深入人心后,养老从业人员社会认可度低、薪酬较低的情况终将改变。
一日三餐不难做,难的是工作人员巧用心思;唱歌跳舞不难学,难的是让老人们顺心遂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养老是一个既遥远又很近的话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此刻的他们,还有将来的我们,无论选择居家或是机构养老,幸福指数最重要,有温度、有活力、有质量的养老,才是真正让人期待的“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