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香山小学食堂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分餐(11月9日摄)。本报记者 曹萍 摄
□本报记者 曹萍
11月9日清晨不到6点,天刚蒙蒙亮,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食堂经理马书峰已经早早来到学校忙了起来。
一辆运输车停在教学楼一侧,新鲜的青菜、土豆、杏鲍菇、牛肉正一箱箱地被搬下来运往食堂。“这些都是提前在全区统一平台上采购好的,每天早上把当天要用的送过来。”马书峰一边说着,一边把每样食材进行称重。
不同于普通电子秤,这台秤是联网的,每样东西称重后的数据在全区统一后台都能实时监控。掐掐青菜、看看肉的颜色,所有东西只有过了“老行家”马经理这一关才能进入后厨。
副食仓库、主食仓库、洗切间、操作间、面点制作间、分餐间、洗消间……记者在食堂楼层看到,这些操作间依次排列,干净整洁,所有食材就是顺着这个流程从生到熟,变成全校近1400名师生餐桌上的美味。
“所有食材都不走‘回头路’,也不能拿到外侧的走廊,全都在内部传递。”马书峰指着相邻操作间的传递口说。
11点左右,炝炒青菜、杏鲍菇炒肉和土豆炖牛腩陆续火热出炉,工作人员将菜、汤、米饭都盛在一个个餐盘里、盖上盖子,按照每个班级人数放在保温箱内,推到每个班的就餐区域,就等着孩子们下课后来享用了。
“请生活委员上楼分餐。”随着学校广播里的指令,陆陆续续有同学来到了餐厅。二年级3班的生活委员娄艺馨在门口戴上了头套、手套,穿上围裙,熟练地把本班保温箱内的餐盒一个个拿出来,摆放在每个座位上,再放上一个水果。
很快,餐厅渐渐热闹起来,下课的孩子们已经各自就位。“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家一起进行了餐前诵读后,孩子们就“开动”了,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记者也尝了一口面前热气腾腾的饭菜,比较清淡,味道也很家常。
香山小学校长刘红也坐在学生中间和大家一起吃饭。“学校食谱是根据郑州市营养协会推荐制定的,半个月内基本不重样,卤面、烩面等都有,确保营养均衡。”刘红说。
香山小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周围的居民小区,有的小区甚至就隔着一条马路。“到学校看过后厨,干净卫生、菜色丰富,很多菜做得比家里还好吃。”家长们都很放心。
如今,在惠济区53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中,有31所学校通过“政府主导、学校自主经营”的模式实现了自主供餐,每天中午有4万多人在学校就餐。
“区里出台了管理规范,同时搭建了阳光饮食信息化服务平台,从招标供应商、食材采购到学生餐费缴纳等都在平台上完成,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实现源头把控和过程监管,让孩子吃得安心,家长放心。”惠济区教育局后勤保障科科长李还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