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辽宁日报
医生、患者、家属、护工……他们既是演奏者,又是倾听者
门诊大厅里,有一架暖心钢琴
随着医生徐扬熙的弹奏,悠扬的琴声回荡在门诊大厅,来往者放慢脚步,凝神聆听。
本报记者 吴 丹 文并摄
拿起手术刀,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弹起黑白键,是抚慰心灵的文化志愿者。7年前,一架黑色三角钢琴摆进辽宁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没有围栏,完全对公众开放。这之后,会弹钢琴的医护人员组成的演奏队伍,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为来往患者义务演奏。经过的患者、家属、护工不时地也会即兴弹奏一曲,甚至有曾在沈阳盛京大剧院开过专场音乐会的钢琴教师在陪父母看病时偶然献艺,成为医院文化志愿者,以音乐治愈的力量抚慰人心。
门诊大厅变“演奏厅”不是噱头,占据休息区一隅的开放式钢琴也不是摆设,而是在7年的坚持中真正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一方音乐阵地,成为社会基层文化传播的“神经末梢”,成为疗愈身心的精神家园。
是医生,也是义务演奏者
2023年12月29日午时,辽宁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
冬日的几缕阳光透过玻璃投射进来。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缓缓响起,那是被很多人所熟悉的钢琴曲《致爱丽丝》。
循声望去,休息区正中心的缓步台上,被绿植和喷泉簇拥着的,是一架黑色三角钢琴。一位身穿白大褂的男医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弹奏着,细长的手指在黑白键上划过,跃动的音符带来细腻柔和的音色。
彼时的门诊大厅,挂号的,问询的,取药的,拿检查报告的,行色匆匆。但现场版的钢琴演奏依旧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他们放慢脚步,凝神聆听。乐声似乎有穿透一切的力量,从一楼贯通到四楼。“是在准备新年联欢会的节目吗?”“这钢琴早就在这儿了,谁会就可以弹!”过往的患者轻声议论着。各个楼层的围栏处,不时地探出了几个脑袋瓜,还有人远远地拿起手机拍照。
正在弹琴的是神经外科医生徐扬熙,作为义务钢琴演奏者,他每周非手术日的午休时间,都会来大厅弹上几曲。一弹,就是7年。
35岁的徐扬熙自幼习琴,拿到了业余九级的证书。“音乐是我生命的伙伴,当医院门诊大厅出现这架钢琴的时候,我非常欣喜,也想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患者做点什么,所以,有空就来弹一会儿。”徐扬熙的话很朴实,谈起音乐,他的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音乐有帮助人放松心情、缓解焦虑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说,其对人身心的疗愈作用不亚于某些药物。徐扬熙选择的曲目多是舒缓柔和、明媚轻快的,比如《蓝色多瑙河》等西方古典音乐,有时也会征求欣赏者的意见,演奏大家耳熟能详的《梁祝》《茉莉花》等经典乐曲。
“没有哪儿比这儿更需要音乐”
7年里,和徐扬熙一样利用这架开放式钢琴来分享音乐的,不单是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更多的是医院的护工、看病的患者、陪护的家属。一次偶然的邂逅,一场即兴的演奏,成就了一段段美好的故事。
距离这架钢琴最近的导诊员们对此记忆犹新,“有位80多岁的爷爷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儿来看病,路过钢琴,奶奶央求爷爷来弹奏一曲,爷爷拗不过她,便答应了,边弹边望向她。真的,当时奶奶脸上流露出的幸福感打动了我。这才是最浪漫的礼物。”
这些与音乐结缘的故事,关乎温暖,关乎亲情,关乎分享。工作人员口中“技惊四座”的钢琴教师叫刘柳,来自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键盘器乐教育系,从教20年,曾在沈阳盛京大剧院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1月3日,她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接受记者的采访,回忆起两年前的夏天与门诊大厅这架钢琴的初识,她最想说的却是感谢,“感谢医院提供的钢琴,给我特别的演奏体验。这种感觉不同于在学校教学,也不同于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演出,我更加放松,没有哪儿比这儿更需要音乐。”当时刘老师陪父母来医院看病开药,为了让他们不那么紧张,在父母目光的注视下,她接连弹奏了老人家最喜欢的《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乐曲,精湛的演奏立刻吸引了众人围观,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在沈阳的公立医院里,该院是首家设立开放式钢琴的。“人在患病时身心比较脆弱,更需要精神上的抚慰。我们之所以摆放这架钢琴,免费向公众开放,就是希望发挥音乐治愈心灵的作用,用音乐的魔法,给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提升患者的就医感受。”辽宁省人民医院院长臧培卓表示,该院将向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欢迎更多有一定演奏水平的文艺界人士和音乐爱好者,进入“门诊大厅小剧场”,共同打造疗愈身心的艺术微阵地。
让艺术进入公共生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认为,打造有文化氛围和艺术气质的服务环境,需要持之以恒,也需要更多机构、单位、团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触手可及、可感、可享的艺术,更可贵。“有位建筑师曾说,一个足够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可以阻止一颗心碎。如今,高档商场、物业小区、餐厅、学校内摆放开放式钢琴不足为奇,而放在医院门诊大厅人们似乎还觉得新鲜,我们希望城市里开设更多不设防线的艺术阵地,拓展文化惠民的触角,发挥文化润人的作用。”回宝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