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杨琦 通讯员 谭晓立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1月25日,农历腊月十五,睢宁县桃园大集年货上新,商贩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鸡鸭鹅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汇聚成热闹动听的年味交响曲。
当天的桃园大集上,记者看到不少年轻面孔。“传统大集满满都是烟火气,在这里能找到记忆里的年味、人情味。”放假回家的大学生胡琳边赶集、边用手机记录。街头的一处剃头摊子,引起了她的注意。
“剃头光脸”,是不少农村老年人赶集必不可少的项目。桃园社区居民张大爷和剃头师傅秦佰发有着40多年的交情。每逢集市,秦佰发总会带着一把木头躺椅,一把刮胡刀,几个灌满开水的保温瓶,在街头支起剃头摊子。
“剃头加光脸,一共就收5块钱。”秦佰发告诉记者,年轻时他也会时兴的烫染,“年纪大了,新手艺学不会了,现在来找我的都是老伙计,就图见面拉个呱!”前后一刻钟时间,张大爷的“新造型”完成了,他满意地摩挲着下巴:“剃个头光个脸,崭新面貌等过年!”
“街边剃头、提着塑料桶打散酒、炸爆米花……这些都是我小时候对大集的记忆,今天重温了!”胡琳说。
桃园大集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里位于苏皖交界处,距离安徽省灵璧县最近的村不过3公里。“阴历每三、五、八、十逢集,很多安徽人也到桃园来赶集。”桃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范金华说。
开着一辆家用小轿车,20多岁的李子廷带着一大箱卤牛肉,从安徽省蒙城县驱车3个小时来赶桃园大集。“苏北皖北一家亲,饮食习惯相近。我家的牛肉在这里很受欢迎,一上午卖了近2000元。” 李子廷说,小时候看着父母赶集做生意,如今他背熟了“赶集时刻表”,过年前这段时间,他打算逢集就赶。“我来卖也来买,今天称了两斤盐豆子,买了一把干豆角带回家。”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很多人和桃园大集的缘分持续了几十年,他们见证着集市的变化,也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变化。
“20多年前,我在桃园大集上卖镰刀,过年时生意最好。现在农业生产自动化,镰刀用得少了!”岚山镇居民马远红说,桃园大集规模越来越大,以前是一条街上做生意,现在周边三四条街上都是摊位,货品也越来越丰富。“以前割二斤肉包顿饺子就是过年了,现在每天吃得像过年!”
一些老店铺在逐渐消失。甜油是睢宁菜的灵魂,也是年夜饭必备调味料。“以前集上好几家酱园店自酿甜油,大家赶集时带着油瓶来打。”范金华说,现在,集市上的自酿甜油已经被工厂化瓶装甜油取代。
即便如此,酿甜油的手艺还在传承。刘公平酱园店关门后,刘公平的儿子刘胜利在距离桃园大集几百米的地方开了一家农家乐,订制上百个大缸,专门用来酿造甜油。“我是这门手艺的第五代传人,赶集的人常常顺路来找我打甜油。”刘胜利说。
一些新事物出现在桃园大集。年轻人喜爱的连锁品牌奶茶店、咖啡店、汉堡店,在这里都能找到。“逢集的日子大家在外面摆摊,人多热闹。不逢集的日子,街上也是要啥有啥。”范金华说。
正午,桃园大集接近尾声。人们满载各色年货,从集市四散离去。带回家的,是吃喝用度,是茶米油盐,是对家人的爱,更是对新年团圆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