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来宾日报
年味,在“村BA”赛场
韦 昭
时光飞速,转眼之间又过年了。街市比以前热闹多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街过巷忙着购买年货,绘成了一道道靓丽的“街道”风景。
把目光投向村屯,武宣县桐岭镇古龙村的篮球场人声鼎沸,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一场场精美绝伦的“村BA”赛事,格外的引人注目。
说到“村BA”,大家都不陌生,原来是由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和参与的草根篮球赛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后来由政府组织引导、推动升级,吸引着广大球迷和众多媒体的关注。
有时候,我虽然不能到场观看,但是,总不会错过短视频播放或网络现场直播。
记得读小学时,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体育课只有一个胶质的篮球和一副乒乓球拍供学生玩耍。一节体育课男生女生要按照时间段轮流打篮球和乒乓球。可是,篮球总是被男生霸占,女生只好踢毽子、玩石子和跳格子。有的男生为了把蓝球控制在自己手里,故意抱着球跑来跑去,等着别的同学去追赶。
平常的日子里,要想打篮球简直是妄想。我们就用废纸里三层外三层地制作成像拳头般大的纸球,以此来满足心中的欲望。小纸球容易脱落、烂掉,得过一把瘾,对我们来说却是其乐融融。
后来,听同学说大队的代销店有小胶球卖,2.5元一个。我怦然心动,心里又泛起嘀咕,那么贵重的物品哪里有钱去买呢?
为了筹钱买到心爱之物,我想尽了办法。我把蓖麻籽、梧桐籽一两一两的收集起来。这些东西虽是几分钱到1毛钱1斤,在农村的房前屋后、菜园周围和荒山野岭很容易采摘到。我还卖过鸡毛,记得有一次,放晚学后,我跟随同学拿鸡毛到大队收购站去卖,收获1分钱,我乐开了花。
我1分分地储存,到了那年的过年前夕,凑够了钱,终于买回一个小球。
在庭院里,我拿来一根小树枝压弯,嵌入墙缝里,做成了简单的“篮筐”,与同伴们一起尽享“打篮球”的快乐时光。
孩时的记忆里,年里群众性的活动,除了舞狮拜年、本土演员演出之外,无非就是生产大队每个小生产队之间开展的篮球友谊赛,然后由实力强大的球队去参加乡镇举行的“迎春杯”篮球比赛,能到桐岭镇参加比赛的九不离十都是我们村的队员。
到镇上比赛,路途较遥远,我们“望而却步”。有自行车的青壮年载着相约好的同伴,1人坐在三角架,1人坐在后托,3个人一辆自行车,好不逍遥自在。如果是质量过硬的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车主在后座安装一块足够长的木板,平时既可拖运更多的货物,也可搭载2名乘客。看着他们欢声笑语,从村里出发,我们羡慕得不得了。
于是,我们五六个孩童凑在一起商议,决定选择走一条比较近的山路去看球赛。一个年龄稍长、胆子较大的同伴熟悉路程,带领我们跨过小山岭,越过小沟壑,穿梭于静悄悄的树林。寂静的山林,偶尔突现大鸟煽动着翅膀从草丛飞窜起来,吓得我们惊慌不已。我们一路走走停停,谈笑风生,最后到达比赛场地——桐岭中学篮球场,尽情的享受篮球比赛带来的乐趣。
再回眸2023年4月下旬,武宣县通挽镇2023年首届“广西三月三”“村BA”篮球邀请赛在尚黄村球场开赛。比赛期间,从七村八屯赶来观看的观众络绎不绝。场上球员胯下运球、远投里突、三步上篮等精彩表演。场内座无虚席,场外围得水泄不通,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
颁奖仪式上,不再是奖金,而是奖励土生土养的一头小牛、一只山羊、一头黑猪和鸭鹅等,比赛不仅精彩好看,而且“村味”浓,奖品“土味”更浓。
浓浓烟火气,满满乡土味。尚黄村“村BA”的火热只不过是乡村“村BA”火爆的一个缩影。
如今,漫步武宣县乡间村屯,随处可见村村有篮球场。每逢佳节,晚上球场灯光明亮,一场场扣人心弦的篮球赛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人们足不出村,便可轻松品味到家门口精彩的篮球“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