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陶“守”艺人

发布时间:2023-06-18 07:00:01   来源:

土陶“守”艺人(图1)

本文转自:湄洲日报

土陶“守”艺人(图2)

仙游盖尾镇新窑土陶厂始建于清朝。

6月15日,在仙游盖尾镇新窑村的土陶作坊里,55岁的曾明聪生起一堆火,用铁架将火堆放进刚刚捏好的土陶里,用火将土陶半烘干。属于他的这道工序,算是完成了。他打着赤脚,穿着尼龙衬衫和长裤,并将裤脚卷了起来。衣服上、脚上、手上,全是土。

在作坊里,曾明聪搅土、揉土、捏坯,烘干土坯,做成的花盆半成品,每个报酬5元。每天,他能做十几二十个。从14岁起,他就学习土陶制作技术,如今已有40多年的土陶制作经验。

曾明聪是盖尾镇新窑村土陶“守”艺人的缩影。

盖尾镇新窑村土陶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新窑村为回族聚居地,以郭姓为主。新窑郭氏,为山西汾阳郭子仪后代。清朝初年,为避战乱,从山西一路向南,郭氏辗转迁至盖尾新窑定居。其世代以土陶生产为业,迁至盖尾后,建造新窑,制作土陶。“新窑”的得名,也由此而来。

上世纪中期,新窑村家家户户从事土陶生产。上世纪90年代,土陶生产的水缸、米缸、酒缸、碗等生活用品渐渐被塑料、铝、不锈钢等所替代,土陶业日渐衰微。如今,全村的土陶作坊仅剩2个,从业人员10多人,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今年71岁的曾美庭就是一名土陶“守”艺人。他的父亲、爷爷都是土陶人。当年,他的祖辈们在作坊里,制作出一系列土陶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完,村民们挑着满满的土陶担子,装上船,运出去卖。“我们的船一停靠在河岸边,一船的陶器就被抢光了”。

清晨7时,曾美庭出家门,来到土窑。窑中,挂着一盏昏暗的白炽灯,四周灰扑扑的黑烟映在黄土墙上。墙壁用厚厚的土坯砌成,屋顶极高,有些许缝隙漏下阳光。土陶半成品堆在角落,层层叠叠,质朴粗砺。这个建于清朝的古老土窑,已有200多年历史。这里,被称为“时间停止的地方”。好几代土陶人,在此工作。

如今,新窑村陶器依旧按照古人的图样,造型古拙简朴。“土陶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制剂。”曾美庭说道,“以前,家里的碟、盘、壶、罐,都是土陶。”

79岁的郭少贵手艺好,曾经在当地举办的制陶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然而,他却有将近数年没有进窑口了。“因为没有订单。”郭少贵说,他几年前制作了一批精美的土陶狮子,至今无人问津。

有一段时间,仙游红木家具产业快速发展,工人一天工钱三四百元。相较之下,土陶手艺人劳作一天工钱不过百元,不少年轻的土陶人转行了。

但郭瑜斌是个例外。

郭瑜斌生于1984年,从2001年进入土陶行业至今,从未离开。他是新窑村土陶人里唯一的“80后”。

郭瑜斌是地道的新窑村民,祖上亦是土陶人。土陶手艺传到他时,已是第17代了。郭瑜斌是在土里长大的。从小,他就看着父亲在土陶厂里捏坯。“大家浑身是土,在揉、捏中,手中一坨坨土成形了。烧窑的夜晚,火光冲天,火温高达上千度。那时候,土陶是我们的生计,也是我们的生活。土陶养大了一代又一代新窑人。”郭瑜斌说道。

即使机器能制成各种器物,但郭瑜斌坚持用古法制陶。他创办了昌宇陶瓷有限公司,这是新窑村唯一一家全链条制作土陶产品的公司。与此同时,他还不断搜集新窑陶瓷的历史资料,致力于土陶的传承和保护。2020年,郭瑜斌被评定为我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土陶是有温度、有灵魂的。但是这么传统的手艺,将濒临失传。寻找土陶的出路,让年轻人有动力一起加入,是目前最迫切的事情。”2022年以来,郭瑜斌一边接国际的烧烤炉、取暖炉、南瓜灯、花盆订单,一边拓展国内市场。今年,他还积极布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想让传统的手艺被更多人看见。

被看见,意味着更多可能。郭瑜斌说:“传统手艺需要新生力量,如果有什么可以让土陶延续得更好,我都愿意去尝试。”

但坚守,并不容易。“代代相传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新窑土陶已有数百年历史。土陶中,有我们祖先的记忆。我希望把土陶的火种交到下一代手上,传下去。”郭瑜斌说道。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中劢好房新闻频道~


热门楼盘

更多+
看房报名

已有2368人报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的所有资料及图表仅供参考使用,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资料及图表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忽。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开发商提供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