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哀思绵绵寄深情
家乡人民缅怀沈如淙
■记者 蒋彧淼 张佳丽
通讯员 王凌霄
老党员沈如淙逝世的噩耗传来,连日来,家乡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在秀洲区新塍镇,大家纷纷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这位出生在沙家浜村的老党员。
昨天下午,在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记者见到了几位与沈老打过交道的故人。因为敬仰沈老,他们相约到这里缅怀,讲起了他们曾经的故事,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沈老一辈子都是在默默奉献
宋良法 原沙家浜村党总支书记
印象中的沈老非常俭朴,一生省吃俭用,“用省下来的钱帮助更多人”是他坚守的人生信条。沈老家中的家具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因为年代久远,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一个个“深坑”。衣服的领子出现破洞,依旧舍不得扔。
但是,面对困难群众、家乡人民时,沈老总是慷慨解囊,尤其记挂着他的家乡。2011年,沈老购买了一批有关中共党史、农业科普知识等内容的优秀书籍,并把家中的藏书捐了出来,共计2000余册,帮助沙家浜村建起图书室。2012年,沈老向新塍镇政府捐赠10万元,在磻溪教育集团设立了“沈如淙奖学金”,用于奖励该镇各小学每年度表现最出色的学子。他还总是主动询问村里困难群众的情况,经常为他们捐款捐物。
沈老为人低调,做的好事从来都不会说,一辈子都在默默奉献。不少事情,我都是后来才知道的。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多少,不值一提”。
沈老是我见过的第一个英雄
钱宝云 原桃园小学退休教师
沈老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实。1967年,13岁的我第一次见到沈老。当时舅妈说,有一位地下党员要来。我觉得特别兴奋,第一次能够近距离接触“英雄”。脑海中也浮现电影里出现过的一个个英雄形象,特别期待。
没想到,当沈老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惊呆了。只见他身穿农家的布衣,待人随和,没有一点架子,颠覆了我对“英雄都是高高在上”的想象。
而真正跟沈老打交道是4年前。因为编撰镇志遇到一些问题,想要跟沈老求证。当我带着问题去沈老家时,心里还有些忐忑。毕竟距离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50多年,沈老还是当初的样子吗?
事实上,再次见到沈老时,之前的顾虑全部打消。沈老依旧是那么随和,那么真实。在跟我讲述当年的故事时,他一再强调“革命,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跟我一起奋战的还有很多同志”。
当我拿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证书的照片时,沈老似乎一点都不在意。虽然这个奖项在全嘉兴也只有他一个人,但是他觉得荣誉是属于所有一起奋战过的同志们,自己只是代表他们领奖而已。
沈老就像邻家爷爷一样亲切
吴梦杰 新塍文创旅游管理中心副主任
印象中,沈老就像邻家爷爷一样亲切。一身居家服,面相和蔼,声音慈祥。每次去沈老家拜访时,沈老总是会拿出家里的水果、零食,塞到我手里说,“小吴,多吃点,多吃点。”
有一年夏天,沈老不仅切好西瓜,还细心地把西瓜上的籽一颗一颗剔除,然后再给我。那种感觉就像是爷爷对待心爱的小孙子,特别亲切和令人感动。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拜访过沈老很多次,但是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曾经问过沈老,您这一辈子风风雨雨走来,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会是什么?他就回答了八个字“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这件事一直让我无比震撼,至今难以忘怀。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塍人,我要以沈老为榜样,通过自己的讲解,把新塍的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的人知道,在那段残酷的岁月里,这里曾有一群人,为了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写下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