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沪上社区食堂这样守护“一餐饭”

发布时间:2023-07-14 07:00:02   来源:

高温下,沪上社区食堂这样守护“一餐饭”(图1)

本文转自:文汇报

高温下,沪上社区食堂这样守护“一餐饭”

“三个镜头”映射出背后的汗水和默默坚守

高温下,沪上社区食堂这样守护“一餐饭”(图2)

在炎炎烈日下送餐的殷卫民。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本报记者 王嘉旖

昨天上午9点,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同一时间,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社区食堂进入最忙碌的准备期。

三伏天,正值社区食堂一年中的高峰期,“一餐饭”的平均单量上涨约两成。

为守护好“一餐饭”,厨师长陈亮凌晨五点多便上岗“验菜”;送餐员殷卫民反复筛选出最佳路线,只为缩短送餐时间;收银员吕天眉仔细检查收银系统,以防系统在用餐高峰期“掉链子”。

社区食堂高温下的“三个镜头”,映射出“一餐饭”背后的汗水和默默坚守。

食堂后厨:一上午换三身工作服

带有“锅气”的家常菜,这或许是老年居民对社区食堂的最高评价。但这一道道热腾腾的饭菜来之不易。

上午9点,路面渐渐燥热起来。梧桐树旁的社区食堂后厨,4个大灶火力全开,灶台边的温度直逼45℃。厨师长陈亮只消在一旁站立5分钟,便大汗淋漓,不一会儿,后背泛起一层盐花。为消解暑热,陈亮也曾尝试过大功率的电风扇。然而,一旦油锅热起,风扇吹出的热风更令人不适。于是,短短一上午,他便换了三身工作服。

为厨二十余载,从远洋轮船到梧桐树下老洋房,陈亮笃信,简单的食材和调味更考验厨师的功夫。“家常菜看似简单,其实更难,难的是如何还原老人们记忆中的味道。”偶尔在门口遇上陈亮,居民们总会聊起心仪菜品,扎肉的“点单率”颇高。虽然只有酱油和糖的简单调味,但恰当的火候,令肉香、草木香充分交融,达成味蕾的平衡。

为了成就舌尖上的美味,作为灶台“调度师”的陈亮颇费心思。后厨空间有限,短短2个多小时要烧出20多个菜品。扎肉、红烧猪蹄等功夫菜更要打足提前量。为此,陈亮精准掌握每道菜的风味酿成时间,确保菜品火候,也不浪费灶台。

送餐员:餐食抵达时间适配老人“生物钟”

9点半刚过,75岁的刘阿婆搬出板凳放在家门口。这是他与送餐师傅殷卫民的默契。即便偶尔临时有急事外出,阿婆也不必担心错过饭点。

65岁的殷卫民身材瘦削,皮肤是长年日晒下的黝黑色。2个多小时内,他要为70多户老年居民送餐,平均每两分钟送出一客饭,速度不逊于小年轻。

规划送餐路线时,效率却不是唯一标准。有些老人喜欢早午饭合并,有些老人喜欢午晚饭合并,殷卫民将老人们的需求牢记在心,送餐路线也据此微调,让餐食抵达时间配上老人们的“生物钟”。

送餐时,老殷最喜欢套上一件橘黄色的世博志愿者马甲。鲜亮的颜色,不仅让老人一眼看见,也平添一份信任感。老殷回馈这份信任的方式也很朴实。每次送餐完毕,他总会不厌其烦地里里外外仔细擦拭送餐车。“擦干净了,才没有异味,老人吃起来更放心。”

收银员:及时回应顾客需求

“阿姐”“师傅”……收银台边的吕天眉有许多称呼,但无论听到哪一种,她都会带上亲切温和的笑容。点餐、收银,这是传统印象中的收银员工作内容。但在社区食堂,吕天眉要做的更多。

“餐盘太重抬不动,可以帮忙吗……”昨天中午,一位腿脚不便的阿婆,踩着一重一轻的步伐,轻声细语地提出帮忙请求。埋头结账的吕天眉,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立刻跟正在点餐的顾客说了声抱歉,便迅速地帮忙把餐盘拿到桌上,并小心地搀扶阿婆。

在旁人看来,吕天眉就是收银台边的“精算师”,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她不仅要计算菜价,兼顾老人诉求,甚至还要当好“二传手”,及时传递添饭或加菜的需要。

中午11点,正值用餐高峰期,客流量大时,人群一路排至街面。闷热的天气,令人群心情烦躁。偶有老人因需充值拖慢了结账进度,投诉声便开始出现。“阿婆不要急,我们慢慢来。”耐心的吕天眉,不会因此催促老人,在轻柔地安抚好投诉顾客后,便细细询问老人的充值金额和支付方式。

吕天眉习惯将环保袋放在收银台的右下方,每当看到带饭盒的老人,会顺便问一句是否需要。“天气闷热,抱着饭盒不便,还是拎着吧。”她细心叮嘱道。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中劢好房新闻频道~


热门楼盘

更多+
看房报名

已有2368人报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的所有资料及图表仅供参考使用,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资料及图表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忽。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开发商提供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