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 “开船前得四处瞧瞧,有丝缝漏水可不行。”晨光里,58岁的申乾弯腰检查船体,指尖摩挲过被河水浸得发亮的船帮。这个重复了十九年的动作,刻着贵州遵义务川自治县洪渡河官坝渡口最朴素的坚守。
洪渡河畔的官坝组,60多户200余名村民依水而居。尽管两岸通了公路,摆渡过河仍是村民走亲访友、赶集出行的重要方式。2006年,在外务工的申乾回到家乡,从前辈手中接过木桨,成为这里的“摆渡人”。
日均14个来回、赶集日超20趟,近200米宽的河面,申乾划出一串沉甸甸的数字:19年间划坏50余支木桨、更换5艘渡船,累计航程超4.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多。村民张羽江提着刚从镇上买回的一筐小鸡下船:“坐船方便,随叫随到,我们都信得过他。”去年冬夜,一名村民突发脑梗,已睡下的申乾摸黑冲向渡口,快速驾船划行将病人送达对岸,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再晚半小时就瘫了。”病人家属申学宝至今心有余悸。
除了摆渡人,申乾还是生态护河员。每日下午,他划着小船打捞漂浮物、捡拾岸边白色垃圾、劝返非法捕捞者。“现在河面连塑料瓶都少见。”他捧起河水洗脸,眼角皱纹里漾着笑意。
暮色中,申乾的渡船又载着背竹篓的村民离岸。木桨切开波光,划出一道亮银轨迹。这支桨,撑起的不只是两岸往来,更是一个年近六旬劳动者对乡土的无声承诺;这艘船,载着的不只是乘客货物,更是千万个如申乾般的身影,在平凡岗位上划出的时代微光。
“既然接了这活儿,就得一直干下去,把它干好。”河风掀起申乾两鬓的霜色,他坚定地说。这一声质朴的承诺,在洪渡河面上,荡起了十九年不曾消散的涟漪。(刘强 杨冬)
一审:王信
二审:余从源 姚腾
三审:唐全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