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亚日报
本报记者 卢智子 通讯员 王妹琴
7月6日,三亚市人民医院丨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以下简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导管室多名医务人员经历了平凡却不平静的一天。因患者的一张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大家齐心协力接力抢救,以一环扣一环的紧密衔接,用时20分钟,为一名59岁男子赢得生命希望。
病危: 59岁男子突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7月6日15时许,59岁的患者刘先生因持续胸痛、大汗淋漓不止,在家属的陪同下紧急到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就诊。抢救室接诊医生谢应敢一看患者症状,当即提高警惕,“当时高度怀疑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他立即协调孙冕、孙娜等医务人员快速为刘先生开通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和吸氧等救治操作。
10分钟后,心电图结果证实了谢应敢的推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这意味着患者左心室梗死面积大,容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随时会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救治。
就在此时,刘先生病情急剧恶化,原本还能缓慢答话的他,眼一闭头一歪,怎么呼唤都没有回应。谢应敢查看心电监护仪后,发现患者出现心室颤动,随即组织更多医护人员投入到抢救当中,轮流不停进行心肺复苏,并给予电除颤,气管插管启动呼吸机辅助通气。
抢救:
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医护轮流按压抢生机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其敬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心内科主任潘闽的指导下,参与抢救该患者,同时启动导管室,为下一步介入手术帮助患者血运重建提前做好准备。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十多分钟过去了,刘先生仍无意识、无自主呼吸心跳,甚至出现了交感电风暴的情况。“交感电风暴是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谢应敢说。
此时,胸外心脏按压对医护人员的体力也产生了极大考验——医护人员必须每分钟进行100~120次的按压,并且按压的深度、手法都必须到位,才能保证按压效果。
经过持续不断的接力,20分钟后患者恢复了心跳,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血压150/96mmHg。时机已到,潘闽当即下达指令,将患者送入导管室,打通闭塞和狭窄的血管,进行血运重建。
成功:
全力救治续写患者生命长度
16时04分,患者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及镇静下进行血运重建,冠脉造影发现前降支近中段闭塞;
16时18分,通过“罪犯病变冠脉内溶栓”并成功第一次球囊扩张后患者前降支恢复3级血流;
16时30分,顺利完成“药物球囊扩张术”,刘先生血压、心率逐渐恢复正常,安全转至心血管内科病房抢救室进一步救治。
术后次日,刘先生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脱离气管插管。
从患者入院急诊抢救到手术救治到转回专科病房进行后续治疗,用时一个多小时。谢应敢介绍,对于急性胸痛患者来说,早识别、早呼救、早确诊、早救治非常关键,把握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机”,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再次住院率,延长患者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记者了解到,这是市人民医院不到一月时间内,接诊并成功救治的第三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致命性室颤患者。该医院胸痛中心以急诊科为起点,心内科为核心,展开多学科合作,优化与规范胸痛诊治流程,开辟心梗救治的绿色通道,并通过与多家医院及“120”的密切合作,做到院外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了心梗的救治时间,极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为三亚及周边地区急性胸痛患者搭建了一条“救心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