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17岁女友以10万元将男友卖至缅甸电诈园区,得手后赴泰国旅游”的新闻,连日来引发广泛关注。
广东19岁的青年小黄,恐怕从未想过,与17岁女友小周那场看似美好的“跨国高薪工作”邀约,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致命陷阱。
从台球厅相识时,女友精心打造的“白富美”人设,到前往“缅甸高薪工作”的诱骗,直至跨境后被转售给电诈园区主管,小黄就这么一步步地,被套进了一场犯罪里。
落入电诈园区的小黄,经历了剃头、关押小黑屋、每天被迫工作16至20小时,因“业绩不达标”遭毒打导致听力受损。而彼时,女友正拿着他10万元“卖身钱”在泰国度假。家属最终支付高达35万元“赎金”才将人赎回。
令人心惊胆寒的,是作案者小周年仅17岁,却展现出的惊人犯罪“成熟度”。这本该是校园里青涩懵懂的年纪,她却能精准包装身份、周密策划跨国陷阱、冷静完成交易并肆意挥霍赃款。从个体层面,它拷问着家庭教育的巨大缺失:究竟是怎样的成长环境,让一个花季少女将“贩卖男友”视为可行的牟利途径?在社会层面,它也迫使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针对边缘青少年群体的法治教育、生命教育,是否仍停留在空洞无效的形式化宣讲?未成年人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间的微妙平衡,从未像今日这般需要被严肃正视。
对“跨国高薪工作”的轻信,对伴侣身份背景的不加核实,折射出青少年群体风险防范教育的薄弱。当“爱情至上”的浪漫迷思遭遇精心设计的残酷骗局,个体极易沦为待宰的羔羊。
目前,小周因涉嫌诈骗罪已被提起公诉,案件即将开庭。法律的审判终将给予受害者一个形式上的交代,但这场悲剧所引发的深层次拷问,远未到落幕之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杨阳萌
主播/侯萌
视频/贺琰竹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