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一杯酒里,沉淀的不仅是粮食,更是时代的变迁。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正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展。跨越时空,循着缕缕酒香,去看看传承千年的酿造智慧,焕发出了怎样的新光彩。
酒是中华文化最浪漫的意象之一,无数文人墨客在酒香中留下了传世名篇。元代诗人张可久的《人月圆·山中书事》写道“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用松花酿酒,以春水煎茶,展现的是古朴自然的酿酒方式。
如今,岁月更迭,酿艺日新。“茅台酒的酿造顺应天时地利,在端午的时候要制曲,在重阳的时候要投料,整个茅台酒的生产要历经5大工艺流程,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时间长达5年之久。”贵州茅台酒文化品饮师金昕介绍。
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赤水河畔走向世界的舞台,茅台不仅是一款美酒,更是一张传递中国酒文化的名片。
论诗酒交融,不得不提及诗仙李白那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此处“清酒”在古代指品质优良,清澈纯净的好酒。“贵州董酒的酒体呈现清澈透明无悬浮物的状态,轻抿一口,会感受到酒体除了有沉香、窖香,还会有淡淡的本草香和纸香。”贵州董酒销售有限公司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唐冠铕介绍。
穿梭于酒博会琳琅满目的展台之间,一缕缕葡萄酒香扑面而来。昔日王翰笔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西域风情,今日化作格鲁吉亚展商代表乔治手中那杯醇香氤氲的葡萄美酒,“我们是格鲁吉亚红酒的发源地,很高兴在中国推广格鲁吉亚的美酒。”乔治举杯说。
酒自古就是交流的媒介、友谊的桥梁。从古丝绸之路上的酒香互鉴,到本届酒博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馆走进贵州,中国酒文化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酒为媒,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以酒为介,促进开放合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林静 王华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