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外科医联体病房”来了 家门口就能看名医
紧密型医联体通过“专家跑、技术跑”代替“患者跑”
“本以为要动手术,一定得去大医院才行,没想到,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可以做了。”近日,在沈阳市皇姑区中心医院“外科医联体病房”接受了外伤清创缝合手术的王先生康复出院了,“医疗专家和医疗资源下沉,切实解决患者住院难、贵等问题,给咱老百姓带来了实惠。”王先生称。
王先生所说的“外科医联体病房”是皇姑区中心医院联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共同建设的,该病房位于皇姑区中心医院4楼,规划床位30张,现已开放床位15张,可以为患者提供疝和腹壁外科疾病、肛肠疾病、大隐静脉曲张、外科急慢性创面、动物致伤创面修复及其他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和手术治疗。“外科医联体病房”运行一个多月以来,已经开展手术11台。
据皇姑区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外科医联体病房”的成立,以“公益为先、优势共享”为原则,打通“治疗+康复”链接路径,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专家“下沉”提供手术技术指导和流程管理支持,引导患者向医联体病房合理分流,就近得到及时救治,切实解决患者住院“难、贵、烦”问题,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2018年,皇姑区中心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两院着眼于发挥“小专科、大综合”的战略合作特点,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连续性诊疗、构建更好的区域分级诊疗合作新模式,尤其是如何探索在二甲医院和三甲医院间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等新课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皇姑区中心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之间的紧密合作为探索医联体建设新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基层智慧和成功经验,通过“专家跑、技术跑”代替“患者跑”,真正把方便和实惠留给就诊群众,方便群众在家门口看病,这是推动双向转诊、落实分级诊疗模式的一项举措。目前,很多三甲医院“一床难求”现象严重,而基层医院床位相对充足。这种“联合病房”的共建,不仅使优质资源共享达到更大化,进一步方便患者,减轻病人的负担,一定程度上还解决了市民在三甲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下一步,皇姑区卫健系统将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立足于“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大力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夯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底座”,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优质可及的医疗服务,不断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