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阳日报
从“小技工”到“大工匠”(劳模匠星耀安阳)
——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政伟
张政伟在进行多盘式真空过滤机端面密封焊接(资料图)
□本报记者 魏兰
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到高级工程师,他脚踏实地、挥洒汗水,他甘于寂寞、专注执着,他苦练技术、突破自我……他就是中国联合装备集团安阳机械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所技术主管张政伟。从业27年,张政伟从“小技工”成长为“大工匠”,技能成才之路虽然辛苦,他却乐在其中。
1996年8月,张政伟得到了在安阳机械厂实习的机会,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便与“技术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平日里老师傅干活时,张政伟就在一边静静地看、默默地学,把要领悄悄记在心里。在他看来,要想把技术学到手,不是全靠师傅教,而是要靠自己主动学。为了提高操作水平,张政伟认真阅读专业技术书籍,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学习中提高了处理专业技术难题的能力。
自2001年起,张政伟带领团队研发多盘式真空过滤机、重力多盘式浓缩机、新型造纸用蒸煮锅组合装料盖等设备。在张政伟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ZNH系列多盘式真空过滤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结构优化升级,每盘平均降低成本1200元,每年可降低近百万元的成本,关键部件主轴焊接工序生产效率也提升了近80%。
“每个难题都可能是创新点,关键是要有钻劲儿。”工作中,张政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5年,公司计划研制无滤网扇形板,但由于其结构复杂,整套工装预算费用需150万元,计划就搁置了。2015年以来,因人工成本逐渐增加,免维护无滤网扇形板成为必选过滤元件。张政伟带领团队勇当“急先锋”,进行无滤网扇形板技术攻关。他设计工装模具,与团队反复优化模具结构,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制作出ZNH35系列无滤网扇形板,模具总费用不足10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2018年实现四大系列无滤网扇形板及国内外同类产品无差别配备,该设备也成为企业生产中全生产链的产品,每年可为2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
在工作中,张政伟始终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为指导思想,以产品成本70%来自于设计作为工作理念,主张用产品精益设计助力企业精益制造。27年来,张政伟共申报专利39项,授权36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均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2项(第一发明人5项);在国内各类期刊上发表《非木纤维连蒸设备结构的改进》《波纹扇形板起伏成形模具的结构设计》等论文9篇。
热爱和勤奋孕育出了丰硕的成果,张政伟不仅解决了生产和新品研制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还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他被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总工会授予“河南省技术创新能手”称号,2022年被评为安阳市轻工纺织烟草行业大工匠、首届“安阳大工匠”,2023年被授予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张政伟说,荣誉代表着对他工作的肯定,但还有两件事让他特别有成就感,一是研发的产品得到市场和同行的认可,二是团队成员取得了长足进步。多年来,在公司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张政伟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以集中培训、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
如今,张政伟的目标不仅是技术攻关,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一支心怀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匠心贵在永恒,更贵在‘传帮带’,做到薪火相传。我将以更加执着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积极地面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把我的技术传承下去,培养更多技能高超的新时代产业技术工人。”张政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