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戴瑞雪 通讯员 滕艳君
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临近除夕,忙碌了一年的游子们奔波在路上,行囊里装满了一整年的思念与情谊。不管过去的这一年过得好不好,此刻填满内心的只有回家的喜悦。昨天是小年夜,记者走进嘉兴汽车北站,记录下旅客的回家故事。
为了家人背井离乡也有奔头
上午9点刚过,朱红桂拎着两袋糖果,急匆匆地走进北站候车厅,一旁,她的丈夫左手推着行李箱,右手拎着两箱禾城老酒,同样步履匆匆。
朱红桂是安徽铜陵人,今年40岁,和丈夫一起在油车港的一家食品厂上班,从事车间工班长和仓库管理员的工作。“工厂里太忙了,一直加班加点,流水线就没有停过。”
本以为今年回不了家,没想到腊月廿八中午,好消息突然传来。“老板说给我们放假,可以回家了,我们开心得不得了!”两人马上给家里的父母打了电话,在手机上买了第二天回家的汽车票,匆匆吃过午饭后,赶去超市采购年货,“昨天晚上收拾行李的时候,一边收拾一边跟女儿视频,两个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离家不远,但因为厂里工作忙,两人一年到头都没能抽空回家一趟。朱红桂说,一想到“回家”两个字,就兴奋得睡不着觉。“汽车是12点45分出发,天一亮我们就起来了,赶了公交车到北站来等着,等在这里比较安心。”
2015年,朱红桂跟着丈夫从老家来到嘉兴打拼,一待就是8年,“出来的时候,女儿才9岁,小学三年级,现在已经读高二了,全靠家里老人在照顾。”逐渐年迈的父母和学业繁忙的女儿是朱红桂最放心不下的,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夫妻俩工作特别认真卖力,劳碌了一年,两人攒下了8万块钱。“只要能多赚点钱,感觉背井离乡也有奔头。”
儿女的幸福,父母的健康,是夫妻俩奋斗的动力。朱红桂说,过了正月十五,他们会再回到这片支撑整个家庭的富饶之地,为了幸福继续奋斗。
希望带家人来看看美丽的嘉兴
来自舟山普陀的余洋是嘉兴大学的学生,刚上大一。他安静地坐在候车厅座椅上,行李不多,除了书包,就只有一个拉杆箱,但里面装着他送给家人的礼物——嘉兴大学的新校徽,以及他这个学期的院系优秀获奖证书。
这半年,余洋在学校里收获颇丰。他在环境工程专业学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在校足球队认识了很多热爱体育的朋友,还加入了环保协会,组织并参加了多场公益活动。在学有所得的同时,余洋也开阔了眼界,他和同学一起游览了南湖、乌镇,在钱塘江畔观赏了天下第一潮,潮水气势磅礴,令他惊叹不已。“虽然我在海边长大,但这么壮观的潮水还是第一次看到,天下第一潮,名副其实!”
“学校早就放假了,怎么现在才回家?”面对记者的问题,余洋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原来,他的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卧床,父亲微薄的工资是全家的收入来源。为了贴补家用,懂事的余洋没有选择一放假就回家,而是找了份餐厅服务生的工作,“打了三周的零工,赚了1000多元,回家给爸妈买新衣服。”
上个月,学校刚刚更名为嘉兴大学,迈出了历史性的跨越,余洋既高兴又激动,第一时间在校门口拍了照片发给父母,分享喜悦。
“嘉兴这座城市充满活力,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在这里追梦、安家。”余洋告诉记者,他新年的小愿望之一,就是想带着父母来嘉兴走走看看,逛逛美丽的校园。“在虹源湖畔看晚霞,在探梅坡赏向日葵,学校里还有美丽的梁林湖、福慧亭,我想带着他们来看看我美丽的学校,看看美丽的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