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嘉禾街巷
N王柏强
孩儿塔再往西,在塔弄西首与少年路口的地块,有一幢高墙铁门、巍峨耸立的欧式三层洋房,威严气派,据说是一位律师的私人住所,在旧时可算是嘉兴最新式、最洋气的建筑之一。
塔弄建国路口的南半边,是一爿整洁宽敞的酱酒店,年少时,我印象最深的是店堂里擦拭得黑红发亮的曲尺形柜台和若干排大大小小的铜质吊提。那时市面上买卖酱油菜油、白酒黄酒之类物事,都是用吊提来计量的。所谓吊提,是由一根细细长长的手柄,下面连接着一个杯形的金属小圆桶组成的,用它从缸或甏内舀出油酱,一吊提就是半斤或一斤。营业员的手法十分娴熟,每一吊的分量相当精确,顾客也不会提出异议。
酱酒商店后面,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中菜园,从东到西的长度几乎占了半条塔弄,南北宽则是从塔弄一直延伸到与塔弄平行,相距数十米的张家弄。这个城中菜园一年四季,茂盛地长着一茬又一茬的各种蔬菜,郁郁葱葱。菜园的经营者是一户姓陆的人家。据说这个菜园与西边育子弄那一片的城郊菜园属于同一个蔬菜合作社,姓陆这家的男主人是蔬菜合作社的负责人。城中菜园再往西,临街是几间木板墙面、木板吊窗的简陋民房,与弄对面的那几间简陋民房的大小、样式一模一样,估计是塔弄里最早的民居形态。
在这排民房的西邻,有一幢三开间两层楼的建筑,别看门面陈旧普通,这却是我们嘉兴最早的“人民广播电台”的所在地。一年四季,广播电台不间断地播放着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新闻,还有天气预报、四季的农事指南等,宝贵的信息通过广播源源不断地传入全市的千家万户。尤其在农村,一般人家没有钟表,农民的起床、就寝、出工、收工,主要都依赖这有线广播的各档节目的开播和结束时间来确定——开始曲《东方红》会唤醒城乡几十万男女老少;结束曲《步步高》会伴随四邻八乡民众渐入梦乡。有线广播和广大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密切程度是如今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如果哪天有线广播的传送出了故障,劳动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会短暂茫然起来。当时的城乡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生活三件事,吃饭、睡觉、听广播!” 因此,这个广播电台可以说是塔弄居民当年的一份骄傲和如今的美好回忆。
随着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的来临,嘉兴老城不断进行着有机更新,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塔弄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改造提升。
不久前,我那在塔弄生塔弄长,后来远离塔弄四十余年的姐姐,经不住日益浓烈的对塔弄的魂牵梦萦,一退休就推开一切事务,飞回家乡,第一件事就是要我陪她去看塔弄。我们在塔弄旧址一带左兜右绕,上下寻觅,但实在找不到一点塔弄遗存的印记。忽然,在华庭街西南角一堵旧砖墙上,赫然望见一块蓝底白字的路牌“塔弄”!姐姐顿时热泪盈眶,掏出手机,左一张右一张,上一张下一张地不知拍了多少张照片……(完)